中国商务服务网 - 商务服务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财经金融 | 房产建筑 | 国际经贸 | 国内新闻 | 聚焦三农 | 科技数码 | 时政要闻 | 体育娱乐 | 通讯电讯 | 医疗保健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房产建筑 > 【本刊评论】持续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有效路径
Z.biz | 商业搜索

【本刊评论】持续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有效路径

信息来源:bbbsss.com   时间: 2021-06-17  浏览次数:5

请点击上方关注,点击下方“在看”

乡村对于中国而言,是延续千年的传统形态,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与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中国社会之本,是现今中国发展的基石,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与根本。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从本质上来说,是要解决城乡二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是解决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重点、难点所在。从路径上来看,是要使乡村走向现代化发展之路,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1936年,费孝通先生经过对当时的乡村经济深入调查研究后,在其著作《江村经济》中提出:“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的措施。”可以说,这是对中国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在“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建设方针指导下,农村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短板。对此,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新时代的乡村建设,重点在于对“三农”发展模式的重构,通过不断完善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收入分配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目标是弥合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收入水平、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均衡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经济循环的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因此,乡村振兴除了需要政策支持、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之外,还需要人才、资金、技术、产业等汇聚,从而有效提升农村地区的生产率产业水平和资产价值,统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金融是经济现代化的“助推器”,是城乡经济循环的“调节阀”,长久以来,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长期存在着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三农”领域金融资源总供给不足、结构性失衡、“三农”金融产品服务滞后。近年来,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多层次、广覆盖、包容性的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体系初步形成,但从金融体系建设、金融产品匹配、金融服务覆盖面、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距离满足乡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所需仍有较大差距,还需要金融机构俯下身来,深入调研,健全与之相适配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固成果、补短板,用发展的理念持续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十四五”全面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之年。金融机构应立足民族复兴的政治高度看待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在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同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服务理念和方式,助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开新局。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中国银保监会《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的部署,补短板、强弱项、求创新、促发展,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二是持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三农”领域倾斜,抓好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三是秉持普惠金融理念,接续脱贫攻坚,积极服务乡村建设,大力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关注农村普惠金融新着力点。四是积极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金融服务体系,拓宽农村市场,推动农村消费升级趋势。五是创新金融服务手段,以农村客户为中心,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手段,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六是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提高农户、农村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群体的金融可得性、便利性,充分满足农村信贷长期化、大额化、多元化的需求。七是明确自身定位,优势互补、差异化服务,积极探索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完善专业化工作机制,在信贷审批流程、授信权限、产品研发方面对乡村振兴业务予以政策倾斜。

(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杂志2021年第5期)

微信征稿启事

《中国银行业》由中国银保监会主管、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是目前唯一一本带有全行业性质的公开刊物,是沟通监管部门和机构的纽带,是行业交流的平台,也是社会了解银行业的窗口。目前《中国银行业》杂志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征稿邮箱,面向广大读者征稿。我们期待您的稿件。

微信投稿邮箱:zgyhy001@163.com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银行业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商务服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